2022年4月26日,15vip太阳集团官网经济系、经济学党支部在线上成功举办了2022年第2期(总第37期)研究生读书会。本次读书会由经济系、经济学党支部黄立君老师、陈明生老师、邓达老师、张弛老师、周敏丹老师以及司海平老师共同指导,熊柴老师推荐书目并主持。2020级和2021级政治经济学、西方经济学专业的同学们共同参加。读书会围绕法国著名学者托克维尔撰写的《旧制度与大革命》一书进行了交流与讨论。
2020级政治经济学专业的赵宇萱、王善迪同学以及2021级政治经济学专业的孙海若、李丹同学进行主报告。
赵宇萱同学简述了《旧制度与大革命》的主体脉络,18世纪法国农民虽然不再受封建小恶霸的欺凌,并拥有一部分土地,某种意义上被“解放”了,但他们在物质和精神上的压迫不过是从来自中世纪的地方领主转变到中央政府,其权利和地位依然十分有限。而当他们的权利意识逐渐兴起,同时他们作为一个庞大的社会阶层又陷入孤立、失语的困境时,革命就会发生。
熊柴老师指出,按照传统观点,革命大多因为民不聊生,但在本书中可以看到,即便不是处于民不聊生,改革之后也可能造成革命。黄立君老师与赵宇萱同学就旧制度如何把农民变成潜在的革命者进行了进一步讨论,并建议同学们在对经典文献进行延伸和拓展时,更需要注意对文本本身的深入和精准把握。
王善迪同学的报告从法国大革命爆发的两个起因着手讲述:底层农民被孤立、抛弃和繁荣中隐藏着危机。接着联系当前新技术革命的迅猛发展,并认为类似的现象可能在中国出现。因此,政府要主动地继续深化改革,引导资本有序扩张,促进劳动者跟上技术变革的脚步,同时注意加强社会保障。
周敏丹老师指出,王善迪同学从人工智能所引领的新技术革命出发,谈及了它对收入不平等的影响,也涉及了收入差距扩大和失业问题,最后提出要坚持社会主义制度。但需要注意的是,人工智能属于技术领域的革命,它与本书所阐述的法国大革命并非同一概念;如何把上述内容逻辑自洽地整合到一个完整的框架中,如何把法国大革命与我国深化改革的必要性相联系,还需要进一步的思考。
黄立君老师就此给出了建议,作者托克维尔主要是从制度层面讨论法国大革命,却很少谈及技术进步对法国农民、法国社会的影响,建议王善迪同学可以从法国产业革命对法国大革命的发生所起到的作用入手,进而引出当前我们面临的关于新技术革命以及人工智能的发展所带来的种种问题,使其对文献的拓展延伸更有依据和说服力。
孙海若同学对比了法国路易十六和清末慈禧太后的改革,阐述了书中“为什么改革的时候最危险”和革命的必然性,并用五四运动和新文化运动论证了只有思想上解放了才会有制度上真正的变革,因此应该“先要改革,后要革命”,最后和中国现在的实际相联系,在反腐工作有效开展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创建事业日益蓬勃发展。
司海平老师就清末新政和清政府灭亡的关系同孙海若同学做了讨论,并认为改革要循序渐进,不能是激进式的,即“治大国如烹小鲜”的道理。黄立君老师则进一步提出,要理解自由对托克维尔的重要性,须了解托克维尔所处的时代,需要在《论美国的民主》中找答案。
李丹同学首先谈及了托克维尔写作《旧制度与大革命》一书得以广为流传的原因,并就本书的主要内容进行了详细地阐述,通过对不同国家财政危机引发的后果进行对比,说明一国的财政状况是否良好对国家的长治久安至关重要;其次,阐述了“三中心共振效应”,认为《旧制度与大革命》也是一本权力执行阶层的启示录;最后指出明星偷税漏税如同书中的贵族一样享有特权,是社会稳定的心腹之患。
邓达老师分享了阅读和做报告的经验,并建议:一是对于深度阅读,既要把握书籍本身的行文逻辑,还要挖掘作者以及这一支文献的思路脉络及其演变,而对于托克维尔的这本历史类书目,尤其要注意补充阅读相关时代背景的材料。二是对于泛阅读,如果书目并不熟悉,又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则要注意做笔记,尤其是记录打动你、触动你的点,融入到个人的知识体系里。三是在做报告发言时,关键是把自己的所思所想讲出来,但又不能像笔记那样随意,要有一条逻辑线索串起来。
陈明生对大家的报告和发言表示肯定,并建议同学们读书要下苦功夫,有不弄明白不罢休的决心。
文、图/经济系:李丹、王健合、毛庆庆